小波同志写过一篇杂文,叫“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”。他有几个问题,大意是,如果他要拍科幻片,该怎么跟“上面”解释,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在哪儿,积极的意义,又在哪儿,以及,为什么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。这些问题,他半个也答不上来。而且关键是,这样一部电影,又该怎样配合“当前的形势”?
2019 年我看完《流浪地球》点映以后,第一反应就觉得,上述问题都变得非常容易回答。中国科幻片有了它的现实和积极意义——拍好了,可以扬我国威,起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。有了这层意义,如何配合当前形势这个核心问题,也已经迎刃而解。这压根不算什么问题,当前本就是这么个形势。
在中国,动画片的境遇想来比科幻片更好一些,多年以来只把儿童作为受众,带有家庭教育的作用。有积极意义,所以佳片辈出。尤其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。
从我有记忆起,家里就有好几张动画片的碟,里面有一些国产动画不错。其中一盒《狮子王》合集,一盒是《大闹天宫》《哪吒闹海》《葫芦娃》《黑猫警长》合集,还有一张散装的《金猴降妖》《丁丁战猴王》合集,后来被人借走,没还。这里面每一部我都看过不下二十遍,台词说一句,我能接第二句。“爹爹,你的骨肉我还给你,我不连累你”,这是印象最深的一句。
据说哪吒自刎这场戏,共用了 113 个镜头,占影片 607 个镜头的六分之一,长 963 尺,也占全片总时长的六分之一。常光希设计了“哪吒转身自刎”和“梅花鹿落泪”,林文肖建议让哪吒竖起的头发慢慢飘落;肖淮海又将两个镜头剪成蒙太奇,金复载创作了中西结合的配乐,两人同时考虑了自刎后一瞬间的停顿。
这几位前辈创造了一个幽灵般的动画形象,在百善孝为先的国家,很难再找一个如此叛逆、又如此美丽的哪吒。他让父亲下不来台,被训斥,仍觉得父亲做得不对,就反抗,结果死掉。这样的异端翻遍中国的书,踏遍这片国土,恐怕也找不到几个。割肉还母,剔骨还父,这比孙悟空、贾宝玉还要倔强、任性。
龙宫也许比不得天宫,但哪吒打死了龙王三太子,抽了他的筋,剥掉了皮,孙悟空可没打死哪位天兵天将。哪吒站在他爹面前,昂首挺胸,亲手拆了自己的骨肉,贾宝玉敢么,他只唯唯诺诺,哭哭啼啼。所以哪吒不仅仅是封神榜第一,还是天字第一号的孤儿,天字第一号彻头彻尾的反叛者,悟空宝玉都排他后头。
这是哪吒最宝贵的东西。他是一个魔童也好,反派也好,是一个熊孩子也好,小英雄也好。割肉还母,剔骨还父,就是他最宝贵的东西。
《封神演义》以前,在《西游》里,如来(不是太乙)救活一缕幽魂的哪吒后,哪吒起死回生第一件事,是要杀了李靖,于是如来赐给李天王“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”,那塔上层层有佛,艳艳光明,并“唤哪吒以佛为父,解释了冤仇”。
进入现代,1999 年新加坡的《莲花童子哪吒》,曹骏拔剑自刎,是杀身成仁救父母、救百姓。2001 年 TVB 的《封神榜》,哪吒是陈浩民,他妈妈是苑琼丹,纣王是 [[郑子诚2018|郑子诚]]。陈浩民自己买了一口棺材,削骨割肉,让叶璇喊着他的名字,带他回西岐。叶璇在雨中拖棺前行,喊着哪吒的名字,走向西岐。电视剧往煽情了演,也可以理解。
上美之后,绝大多数改编都对自刎桥段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弱化、净化、软化,要么就直接转移了哪吒、李靖之间的父子矛盾。有人说,那种反父权主题本就是时代赋予,并非哪吒的重心。但大家也不算改得太过分。就连少儿频道的动画,2003 年的《哪吒传奇》,也尽力去转身自刎,死在父母眼前;1999 年画风更圣斗士一些的《封神榜传奇》,哪吒是用混天绫开了大招,金光闪烁,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”。
唯独到了 2019 年的《魔童降世》,就一改人物关系,变成家庭戏剧超级英雄片。这一回,哪吒受到了教化,表面魔童,实则孝子。
对比白衣哪吒,这个设定相似的超能力主角,很显得膈应人,他成了家庭教育的典范。不再把白衣哪吒当回事。贾宝玉听了袭人、宝钗的话,读书当官去了。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反父权形象,被改成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但这个天,在新的叙事中变得模糊起来,它究竟是什么呢。
原本对天意、传统伦理和权威的彻底拒绝,变成一种身份上的自我主张,我是妖怪但我也有自己的活法,可以被家庭呵护,可以被社会化教育熏陶,也可以追求幸福。
最终我们看见,哪吒想当大英雄,却被百姓看成妖怪、怪物。家长骗他说,你不是怪物,你命中注定是超级英雄。但他还真不是超级英雄,身上流着反派的血。而他最好的朋友,本该是英雄,却为了家族使命干坏事。最后主角不认命,因为“爹教的道理”,阻止朋友干坏事,拯救完普通人,朋友再帮他一起逆天改命。老百姓跪下来感谢超级英雄的拯救。
有观众说,看到海报和预告片,人们第一反应是哪吒太丑了,而觉得丑就对了,因为本片讲的就是打破偏见。是的,它教育我们打破偏见,妖怪也有好的。但另一方面,电影又歧视胖子、“娘炮”、口吃的人,拿生理缺陷开玩笑。
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,我们硕果仅存的哪吒被篡改,以适应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多超级英雄的现状。过程中有美好的踢毽子、石化敖丙等笑点,符合一部家庭喜剧的需要。脱离“哪吒”两个字看它,这是一部质量不错的商业电影,代表着中国电影走向好莱坞工业化。散场后我就听见一个小男孩问他妈妈,电影好看么?妈妈说,好看,但是不能再看了,家里每个人都陪你看过至少一遍了。
可惜的是,哪吒身上宝贵的东西,它一点儿也没有保留。我难免会有一点儿迷茫。这大概率说明,对于当今中国电影市场,那些东西已经不再是必须之物,或者已经不合时宜。时过境迁,抽象的天,谁都能反,具体的爹,它不能反。归根结底,是因为爸爸爱你,爱得深沉。
但不是所有人都配叫镇关西。如果我说话管事,会建议这位英雄还是别叫哪吒为好,既然是个孝子,不如唤作孝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