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洸洋自恣,吸引了众多国外作家。他的思想幽默洒脱,出了名的不肯安分,像一匹滑溜的鲛绡,抓不住,却又无处不在,那光泽对于西方那些精神上穿惯了紧身衣的作家,有一种致命的、非要扯来做衣料的欲望。
光绪十五年,一八八九年,台湾淡水,洋人叫“沪尾”,英国领事馆里有个叫翟理斯的,办公之余,把《庄子》给翻成了英文,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道家思想的窗户。书印出来,飘洋过海,到了王尔德手里。王尔德一看,觉得这不是外人,甚至惊叹不已,迅速撰写书评,猛夸庄子,大笔一挥,就题为《一位中国智者》。
王尔德与庄子确有神似之处。前者主张“艺术无用”,后者倡言“无用之用”,异地同声,遥相呼应。
数十年后,庄子的典故却在西方传播中出现误读。在《阿喀琉斯和乌龟永恒的赛跑》一文中,提到了“中国梁代君王权杖的传说”:新君继位可获权杖一半,权杖随君王更迭而缩短,但始终存在。疑为《庄子》中“一尺之棰,日取其半,万世不竭”与秦始皇“二世三世至于万世,传之无穷”杂糅之误。
博尔赫斯为何提及梁代君王?《史记》记载:“庄子者,蒙人也,名周。”梁与蒙存在一定渊源。南朝刘宋时,裴骃为《史记》作《集解》,曾引用《汉书·地理志》称蒙在梁国。但经史学家考证,蒙地实为宋国,今安徽蒙城一带。当时的梁国与宋国虽为邻国,但并非同一政权,梁属魏地,宋为周天子分封的旧国。
为何要用梁代讲故事,这很可能是因为在西方人眼中,中国的朝代太神秘,梁代只是一个被随意取用的、听起来具有“中国历史感”的符号,并无特殊含义。
博尔赫斯是否弄错,或其参考材料是否有误,我无法完全确定。任何典故都可能被他自由发挥。例如,他写道:“克朗塔夫一战,挪威人威风扫地,国王召来诗人。”但历史记载,国王正死于克朗塔夫。博尔赫斯不读史书?我不这样认为。他的文字与记忆可以战胜死亡。
1939 年,博尔赫斯在《乌龟的变形》中再探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的悖论,并提及“一尺之棰”。这次,庄子直接出现在注释中,没有梁惠王,也没有权杖,忠实于原文。博尔赫斯明确指出,这是中国诡辩家惠施的思想,并标注出处:“翟理斯:《庄子》,1889 年,第 453 页”。在与费拉里的谈话中,他口头证实此典故出自翟理斯的英译本。我相信这本书购于弗赖莫乔书店,地址在萨米恩托街、里奥班巴街和卡亚俄街之间。
卡尔维诺也误传庄子典故。他在《美国讲稿》之“速度”一章中,假托古人,讲述了庄周画蟹、而非梦蝶的故事。
庄子多才多艺,也是一位技巧精湛的画师。国王请他画一只螃蟹。庄子回答说需要五年的时间、一座乡间的住宅和十二名听差。五年过去了,他还没有动笔,说:“还需要五年。”国王应允。十年过去了,庄子拿起笔来,一挥而就,顷刻间画成了一只螃蟹,完美之极,前无古人。
与庄子相关的古籍中,未见此故事原型。庄子擅长绘画吗?也未曾听闻他有此才干。被国王邀请倒是有据可依。《老子韩非列传》和《庄子·外篇》均有记载:楚威王听闻庄周贤能,派使者携带重金聘请他,许以宰相之位。庄子不愿就任,宁愿做泥中的乌龟,曳尾涂中,贫贱自在。
核心的绘画情节,倒与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相似,即“胸有成竹”的典故。文与可,名同,字与可,是画竹名家,也是苏轼的好友。他画竹前先构思,然后一挥而就,这与庄子画蟹有共通之处。
竹之始生,一寸之萌耳,而節葉具焉。 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,生而有之也。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,葉葉而累之,豈復有竹乎!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,執筆熟視,乃見其所欲畫者,急起從之,振筆直遂,以追其所見,如兔起鶻落,少縱則逝矣。 與可之教予如此。 予不能然也,而心識其所以然。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,內外不一,心手不相應,不學之過也。 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,平居自視瞭然,而臨事忽焉喪之,豈獨竹乎! 子由為《墨竹賦》以遺與可曰:「庖丁,解牛者也,而養生者取之。 輪扁,斫輪者也,而讀書者與之。 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,而予以為有道者,則非耶?」子由未嘗畫也,故得其意而已。 若予者,豈獨得其意,並得其法。
苏轼另有一篇短文《书蒲永升画后》,其情节与庄子画蟹的故事更为接近。文中提到一位名叫孙知微的画家,他画水,起初“不肯下笔”,一日“须臾而成”。
古今畫水,多作平遠細皺,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。使人至以手捫之,謂有窪隆,以為至妙矣。然其品格,特與印板水紙爭工拙於毫釐間耳。唐廣明中,處逸士孫位始出新意,畫奔湍巨浪,與山石曲折,隨物賦形,盡水之變,號稱神逸。其後蜀人黃筌、孫知微,皆得其筆法。始,知微欲於大慈寺壽寧院壁作湖灘水石四堵,營度經歲,終不肯下筆。一日,倉皇入寺,索筆墨甚急,奮袂如風,須臾而成。作輪瀉跳蹙之勢,洶洶欲崩屋也。 知微既死,筆法中絕五十餘年。近歲成都人蒲永升,嗜酒放浪,性與畫會,始作活水,得二孫本意。自黃居窠兄弟、李懷袞之流,皆不及也。王公富人或以勢力使之,永升輒嘻笑捨去。遇其欲畫,不擇貴賤,頃刻而成。嘗與余臨壽寧院水,作二十四幅,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,即陰風襲人,毛髪為立。永升今老矣,畫益難得,而世之識真者亦少。如往時董羽,近日常州戚氏畫水,世或傳寶之。如董、戚之流,可謂死水,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。元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,黃州臨臯亭西齋戲書。
但这也不算完全对得上。庄子胸有成竹,孙知微却“仓皇入寺”,二者气度不同,故事内核也相反。后者更偏向妙手偶得,即使结果相似,作画初衷也大相径庭。
我问谷歌 Gemini 2.5 Pro,庄周画蟹是否有出处。它说有,是董羽画龙的故事,出自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》。
董羽,蜀人,工龙水,师孙位。江南李后主命画龙,奏云,臣非不能画,盖无真龙,乞降节钺,赐大第,方可尽其妙。后主从之。羽于是日沉酣,广宾客,言笑自若,全不以画为意。逾年,后主督之,羽曰,龙未易成。又数岁,督之如初。羽曰,趣可谐矣。一旦风雨且作,羽索绢,奋髯挥染,俄顷而成。其龙夭矫,若有吟吼之声,鳞甲欲动,观者无不神之。
我查阅《图画见闻志》,未找到相关记载,便问它是否属实。它说有误,应出自《宣和画谱》。我再查《宣和画谱》,仍未找到。它又说,真正出处是元代夏文彦所著《图绘宝鉴》。再次查找,依然没有。它解释说,确实没有,原因很多。我问它,这是不是你编的。它说,懂你意思,你怀疑我,但维基文库《佩文斋书画谱》第五十六卷肯定有。我打开第五十六卷,还是没有。
抛开古籍,目前最接近的原型是一篇英语课文。
该课文据称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中课本《英语》第三册(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英语组编,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年 10 月第一版,P41-42),讲述了一个“国王请画家画马”的故事。作者、国籍和出处均不详。
卡尔维诺的诺顿讲稿完成于 1985 年,这篇课文出现更早。由此可见,庄子画蟹并非凭空捏造,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演变。
Long, long ago there lived a king. He loved horses. One day he asked an artist to draw him a beautiful horse. The artist said, “All right, but you must wait.” So the king waited. He waited and waited. At last, after a year he could not wait any longer. He went to see the artist himself. Quickly the artist brought out paper and a brush. In five minutes he finished drawing a very beautiful horse. The king was angry. “You can draw a good horse in five minutes, yet you kept me waiting for a year. Why?” “Come with me, please,” said the artist. They went to the artist’s workroom. There they saw piles and piles of paper. On every piece of paper was a picture of a horse.” It took me more than a year to learn to draw a beautiful horse in five minutes,” the artist sai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