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博尔赫斯的《双梦记及其他》中,有一位开罗富翁,因为梦见波斯有他的好运,毅然前往伊斯法罕,最后又重返开罗,在自家园子的喷泉后找到了宝藏。
后来又有一个巴西人,保罗柯艾略,写了本书叫《炼金术士》,主线就像是对其中“经受了沙漠、海洋、海盗、偶像崇拜者、河流、猛兽和人的磨难艰险”一句的扩写。他声称写书只用了两个星期,固然迅速,但并不奇怪。
故事的筋骨有原型可考,普遍的认识是 [[《一千零一夜》]],在阿拉伯人的故事里,主角是一名巴格达富翁,他前往开罗附近的军营城市米斯尔(今福斯塔特,埃及阿拉伯化后的第一个首都,当地最知名的建筑是阿穆尔清真寺,是埃及乃至整个非洲最早的清真寺),之后回家找到了财宝。
但我老家的青少年版(伊犁人民出版社,中外经典故事丛书)里没有这段。我第一次发现“双梦记”的原型,正是因为《双梦记及其他》。
保罗柯艾略其实也承认,自己有向博尔赫斯致敬,因“他曾将波斯历史运用到短篇小说中”,但点到为止,他没有写明故事的由来。博尔赫斯写了,或许是因为撰起来并没有脱离原型太多,他留下了故事的根据,清清楚楚,就是第 351~352 夜的故事。
我很喜欢这个故事。无名氏也是这样,必须回到游戏的起点,笼城巢区的停尸房,才能前往悔恨要塞,找回自己的凡人性。万物归环。无论是破产的开罗或者巴格达富翁,还是无所忧的西班牙牧羊少年,他们都得出发,最终回到原点。
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尔 - 伊萨基叙说了下面的故事:
“据可靠人士说(不过唯有真主才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、慈悲为怀、明察秋毫的),开罗有个家资巨万的人,他仗义疏财,散尽家产,只剩下祖传的房屋,不得不干活糊口。他工作十分辛苦,一晚累得在他园子里的无花果树下睡着了,他梦见一个衣服湿透的人从嘴里掏出一枚金币,对他说:‘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伊斯法罕;去找吧。’他第二天清晨醒来后便踏上漫长的旅程,经受了沙漠、海洋、海盗、偶像崇拜者、河流、猛兽和人的磨难艰险。他终于到达伊斯法罕,刚进城天色已晚,便在一座清真寺的天井里躺着过夜。清真寺旁边有一家民宅,由于万能的神的安排,一伙强盗借道清真寺,闯进民宅,睡梦中的人被强盗的喧闹吵醒,高声呼救。邻舍也呼喊起来,该区巡夜士兵的队长赶来,强盗们便翻过屋顶逃跑。队长吩咐搜查寺院,发现了从开罗来的人,士兵们用竹杖把他打得死去活来。两天后,他在监狱里苏醒。队长把他提去审问:‘你是谁,从哪里来?’那人回道:‘我来自有名的城市开罗,我名叫穆罕默德 - 艾尔 - 马格莱比。’队长追问:‘你来波斯干什么?’那人如实说:‘有个人托梦给我,叫我来伊斯法罕,说我的好运在这里。如今我到了伊斯法罕,发现答应我的好运却是你劈头盖脸给我的一顿好打。’
“队长听了这番话,笑得大牙都露了出来,最后说:‘鲁莽轻信的人啊,我三次梦见开罗城的一所房子,房子后面有个日晷,日晷后面有棵无花果树,无花果树后面有个喷泉,喷泉底下埋着宝藏。我根本不信那个乱梦。而你这个骡子与魔鬼生的傻瓜啊,居然相信一个梦,跑了这么多城市。别让我在伊斯法罕再见到你了。拿几枚钱币走吧。’
“那人拿了钱,回到自己的国家,他在自家园子的喷泉底下(也就是队长梦见的地点)挖出了宝藏。神用这种方式保佑了他,给了他好报和祝福。在冥冥中主宰一切的神是慷慨的。”
(据一千零一夜,第三百五十一夜的故事)
……(第三百五十一夜)……
莎赫扎德开始讲《一梦成富翁的故事》。
幸福的国王陛下,相传,古时候,巴格达城有位富翁,家财万贯。但时隔不久,家财耗尽,变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人:他无可奈何,只有通过艰辛劳动,才能维持生计。
一天夜里,他疲惫不堪,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。他做了个梦,梦境中遇见一个人对他说:“你的生路在米斯尔,到那里去谋生吧!”他醒来之后,立即启程前往米斯尔。当他到达米斯尔时,天色已晚,便睡在一座清真寺里。那座清真寺旁有一座住宅。就在那天夜里,一群盗贼进了那座清真寺,由清真寺溜进那座住宅。宅主听到盗贼进宅的动静,立即大喊大叫起来。省督闻讯,立即带人前来抓贼。贼见有人来,慌忙逃走了。
省督离开那家宅院,走进清真寺,发现了睡在那里的那个巴格达人,便将他抓走,严刑拷打,直打得那个巴格达人死去活来,然后将他关押起来。
那个巴格达人在监牢里被关押了三天后,省督才提审他,问道:“你打哪儿来?”
“我从巴格达来。”
“你来米斯尔有何事啊?”
“我做了个梦,梦见一个人对我说:‘你的生计在米斯尔,到那里去谋生吧!’我来到米斯尔,发现梦中人告诉我的生路竟是这样一顿皮鞭毒打。”
省督一听,禁不住哈哈大笑不止,连大牙都露了出来。他说:“你这个没有头脑的家伙,我曾做过三次梦,都梦见一个人对我说,巴格达有座房子,并且向我描绘了一番。那个人说:‘院内有座小花园,园中的喷水池下面埋着大量钱财。你赶快去巴格达取钱财吧!’尽管这样,我都没到巴格达去。你真是没有脑子,却为了梦中见到的事,辗转奔波:要知道,那都是幻梦。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?”
说罢,省督给了那个巴格达人几个第纳尔,并且说道:“拿这几个钱当盘缠,回家去吧!”
讲到这里,眼见东方透出了黎明的曙光,莎赫札德戛然止声。
……(第三百五十二夜)……
夜幕降临,莎赫札德接着讲故事:
幸福的国王陛下,省督给了那个巴格达人几个第纳尔,并且说:“拿上这几个钱当盘缠,回家去吧!”那个巴格达人接过钱,一路辛苦跋涉,返回巴格达。
那位省督梦境中的那座房舍,正是巴格达人的家宅。巴格达人回到家中,到喷水池那里一挖,果真发现那里埋着许多钱财。安拉开恩,他一下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。世上竟有这样的巧事!
讲到这里,妹妹杜雅札德说:“姐姐讲的故事多精彩、有趣、动人啊!”
莎赫扎德说:“如蒙国王陛下许可,我讲一个更精彩、更绝妙的故事。”
舍赫亚尔国王说:“讲下去!讲下去!”
……
改编故事这件事就像蟑螂,当你发现第二只时,可能已经有一窝了。事实上,南美作家们发现的阿拉伯民间故事也不是“双梦记”最早的原型。
中东民间故事之后、南美小说以前,类似“双梦记”的传说大概通过各国的民间传说、儿童故事和文学作品,在整个欧洲与中东流传,比如英国也有。
1906 年出版的 English Fairy and Other Folk Tales 一书,引述了 1699 年英国古物研究家 Abraham de la Pryme 的日记。此公从十二岁起开始记日记,为后世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材料。
日记中记载有一个同样结构的民间故事,讲述一名行商,梦见伦敦桥,最后在自家后院的橡树下发现宝藏。这个故事在斯沃弗姆如此流行,我们至今还能在当地找到行商的标志性雕像。这个小镇位于英格兰东部的诺福克郡,该郡郡治在古城诺维奇;东临北海,南接萨福克郡,西北部沿岸地区与林肯郡东南沿岸地区合组成沃什湾。
相传在诺福克郡的索夫汉姆(现称斯沃弗姆),曾有行商做了一个梦,他梦见,若前往伦敦桥并站在那里,便能听到令人愉悦的消息。起初他对此不以为然,但梦境一再重现,他最终决定试试这梦是否应验。于是他前往伦敦,在桥上站了两三天,四处张望,然而并未听到任何能使他感到安慰的消息。
终于,那里附近的一位店主注意到他无所作为地站在桥上,看着既不卖任何货物也不乞讨,便走上前去,热切地询问他究竟在此有什么需求,或者他的来意为何。对此,行商如实回答道,他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若能到伦敦桥上站着,就会听到好消息。听罢,店主大笑起来,问他是不是愚蠢到因一个荒唐的梦就特地跑这么远的路。然后他接着说道:“我告诉你,乡下人,昨晚我还梦见自己到了诺福克郡的索夫汉姆,一个我根本不认识的地方。我梦见那儿一位行商的房子后面,在某个果园里,有一棵大橡树底下埋藏着巨大的宝藏!你觉得我会愚蠢到因为一个荒谬的梦而跑这么远的路吗?不,我比这聪明得多。因此,好伙计,听我一句劝,赶紧回家去,好好管你自己的事吧。”
行商听了店主的话,意识到对方梦中所说的地点正是他自己家所在的地方,便为这一意外的好消息欣喜不已,立即返回家中,开始挖掘,果然发现了一笔极为丰厚的宝藏,靠此发了大财。索夫汉姆的教堂当时大多已坍塌,于是他出资雇佣工人,对教堂进行了奢华的修复。至今,在教堂内仍立有他的石像,背着包袱,脚边跟着他的狗。此外,这座雕像的形象或画像也保存在该小镇的大部分旧玻璃窗、酒馆和小酒馆里,至今依旧纪念着他。
除了斯沃弗姆,苏格兰的 Dundonald Castle 与英格兰的 Upsall Castle,这两处十四世纪建成的城堡附近也有类似的传说。但有据可查最早的记录,大约是十四世纪成稿的《在巴格达,梦见开罗;在开罗,梦见巴格达》,出自波斯诗人鲁米的叙事诗集《玛斯纳维》第六卷长诗。相传鲁米在连续旋转三十六小时后成道,对苏菲派影响颇深。
转译自 Coleman Barks 的英译版 In Baghdad, Dreaming of Cairo: In Cairo, Dreaming of Baghdad。去掉了说理,只保留故事相关。仅作为散文翻译。
……
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男人,继承了大量金钱与土地,但他很快挥霍一空。
……
就这样,男人独自离开,别无长物,如沙漠中的猫头鹰。
……
这个男人一无所有,泪水夺眶而出。他不再那般固执。许多寻道者皆是如此。它们在祈祷中呜咽,焚香的气味浮上天堂,天使们都说:“回应这个祈祷者。除你之外,这个信徒别无依靠。为何你要先回应那些不那么虔诚的祈祷者?”
真主说:“推迟我的慷慨,我才能帮助他。他的渴求拽着他的头发,将他拉到我的面前。如果我满足他的渴求,他就会继续沉浸在无聊的娱乐之中。听听现在他有多热情!那撕心裂肺的呐喊才是他应有的生活方式。”
……
所以这个一无所有的人,这个曾继承一切又挥霍一空的人,继续哭诉,主啊,主啊!
最终他在梦中听见一个声音,“你的财富正在开罗。去到开罗某某地点,挖开土地,你将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”
于是他踏上漫漫旅途。当看见开罗的塔楼,他感到背脊发热,新的勇气油然而生。
但是开罗是一个巨大的城市,在他找到藏宝地点之前,不得不四处游荡。
他身无分文,自然,只能在当地居民之间乞讨,但他又因此感到羞愧。他决定,“晚上我再出门,像夜间化缘的僧侣一样乞讨,人们会为僧侣往街上丢下硬币。”
羞惭、尊严与饥饿,把他东拉西扯!
突然,他被巡夜的人抓住。最近的开罗,恰好夜间抢劫频发,哈里发让警察假定,任何在天黑后外出游荡之人都是小偷。
……
这下巡夜人抓住了男人。
“等等!我可以解释!”
“说吧。”
“我不是罪犯。我刚到开罗。我曾居住在巴格达。”他讲述了他的梦和埋藏的宝藏,讲得如此可信,以至于巡夜人开始流泪。真理的芬芳总是有这样的效果。
……
巡夜人说:“我知道你不是小偷,你是个好人,但你有点傻。我以前也做过这样的梦。梦里有人告诉我,巴格达有我的宝藏,埋藏在城市的某个街区,就在某某街上!”
而他所说的街道名字,正是这个男人居住的地方!
“梦中的声音告诉我,‘它就在某某房子里。去那里拿吧!’”
巡夜人并不知道,他描述的房子正是男人的房子,他甚至提到了一样的名字!
“但我并没有按照梦境去做,看看你,你做了什么,满世界游荡,疲惫不堪,在街头乞讨!”
而寻道者悄悄地想,并没有大声说出口,“我所渴望的,就是住在巴格达我的破房子里!”
他充满喜悦。他连声赞美。最后他说:
“生命之水就在这里。我正在饮下。但我要走这么远的路才能知道!”
其他省略的内容,大意是说理。首先教育人们做事要全力以赴,不成功便成仁。喉咙若没有准备好喝酒,不如割了;旅途到一半还没弄清楚想要什么,不如回家。这是因为一个人要看见真理,必须走很多弯路。有人说如果早知道路怎么走,就不必东找西找。事实上如果缺少东找西找的过程,根本也没法知道有路。而且命运常玩一种把戏,在这里给你希望,但又在别的地方满足你的愿望,使你困惑、猜想。你计划以裁缝为生,但打死也不会想到,最后挣钱都是靠的铁匠生意。你无法知道自己渴望的东西,是靠努力得来,还是靠放弃得来,甚至是靠完全与你做了什么、没做什么无关的东西而来。但渴望总会找到自己的出口。那些继承财富之人,从来不知获得财富有什么代价,“正如我们从来不知自身灵魂的价值,只因这灵魂也是白白所得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