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rles,作为法国人名时应为夏尔,而非查理。波德莱尔就叫夏尔。
一个信与恕的好人,死于悲伤。婚后“精神平静,肉体满足”,不像艾玛,“我的上帝!我为什么结婚?”。
“艾玛”比“爱玛”更现代,还能跟奥斯汀女士的书区别开。“爱玛”这种译法总是令我想起“波华荔夫人传”。当然,“福楼拜”这类约定俗成的另说。
Rodolphe Boulanger。罗多夫比罗道耳弗现代。鲁道夫总是令我想起银河帝国高登巴姆王朝的皇帝。Boulanger 原意是法语里的面包烘培师。
Léon Dupuis。莱昂比赖昂更现代。Dupuis 原意是井。
Homais,H 不发音,奥默读音很接近“艾玛”,本来很不错。但福氏有一条札记,他写道:“郝麦(Homais)这个名字,来自郝莫(homo),意思是‘人’。”要尊重作者的意见。
Lheureux 或者 L’heureux,发音更接近“勒合”,听说很刺耳,尤其与接下来要讲的两个“好”名字相比,很不令人愉快。但根据柯林斯的解释,heureux 在法语里包含“happy、luck、fortunate”的意思。福楼拜故意选用好词,所以推荐用“勒乐”。
Nastasie,许译“娜塔西”其实是 Natasie。不过法语人名中的 s 确实有时发音有时不发。
Félicité,许译为音译,即“费莉西”,中文译过来,与艾玛的钢琴课教师同名,但其实不是一个词。我不同意将这两个人名都译成一样。李译“全福”为意译,原词在法语中有一些宗教意味,指“至福、极乐”(很像中文常说的“洪福”),通常与“完美的”连用。和勒乐一样,也是好词。
在《简单的心》中,女主人公也是一位叫“全福”的保姆。当时的法国人很喜欢给保姆取类似的名字,已经到了陈词滥调被福楼拜收入词典的地步。所以“全福”的意译很合适。
纳博科夫课后第二大题第五小问:费莉西·朗玻乐是什么人?
Félicie Lempereur,李译为“费莉西·朗玻乐”,许译为“费莉西·朗珀蕾”。第三部中,艾玛与公证员莱昂私通期间,向夏尔撒谎,说她去上钢琴课。其实一节课也没上。有一次夏尔偶尔碰见朗玻乐小姐,发现对方并不认识艾玛。他向艾玛问起,艾玛推说也许是朗玻乐忘了自己,她还有学琴的收据,装模做样,找了半天,自然是找不到的。到了下星期五,夏尔在自己的鞋子了发现了一张收据,署名是“费莉西·朗玻乐”。显而易见,这是艾玛和朗玻乐两人串通好的。有一天艾玛夜不归宿,夏尔灵机一动,从咖啡馆的《年鉴》上找到朗玻乐家的住址,正撞见艾玛。她又谎称自己生病,留宿在音乐教室家里。夏尔想去拜访,她道不必去,朗玻乐刚刚出门。当艾玛破产后,朗玻乐来索讨半年学费,其实也不算善茬。
我建议钢琴老师的译名带“乐”字,和“勒乐”一样,好词。这三个人名都有关联。费莉西这个名字,在音形上都和全福非常相似,但长度较短,情节故事也短,出场较少。但钢琴教师也许代表了艾玛应该欣赏的幸福。全福和男人私奔,那是另一种扭曲的幸福。她们俩名字相似,但有着两种不同的命运。至于艾玛,这两种命运都不属于她。勒乐是她追求幸福最终得到的东西。
Berthe。比“贝尔特”更加浪漫主义,符合艾玛起名的思路。她之所以选用这个名字,是因为在渥毕萨尔庄园听见侯爵夫人喊过一个年轻女人“白尔特”。意思是“明亮”,来自日耳曼语。常见于早期法国历史。最著名的是查理曼的母亲“大脚白尔特”,中世纪关于她的传说很多。这类历史女性向来是 [[艾玛的书单与偶像#艾玛的偶像|艾玛的偶像]]。
蓓尔特也不赖,但这是另一部作品里的译名,出自魏小芳译本《情感教育》。福楼拜把阿尔努太太的女儿,玛尔特,笔误写成了“蓓尔特”。
Justin。朱斯坦比朱斯丹、玉司旦现代。
诺曼底大区滨海塞纳省的大城市鲁昂。鲁昂已经是常用译名,不明白许译干嘛非要用卢昂。
Tostes。如今的常用译名,比道特现代。原型是 Tôtes,位于鲁昂北部。十九世纪时人口约在五百至一千之间。福楼拜经常客居当地的天鹅旅店。除了《包法利》,《羊脂球》的故事也发生在托特附近。
Yonville l’abbaye。发音更接近“永”。原型是诺曼底大区滨海塞纳省的里镇(Ry),位于鲁昂以东。十九世纪时人口约在三五百之间。
Neufchâtel。现名布赖地区讷沙泰勒,位于鲁昂东北部。“讷沙泰勒”一名出现于十二世纪,因征服者威廉的小儿子、后来的英格兰国王兼诺曼底公爵,杰出文士亨利一世,在此修建新的城堡而得名。所以新堡挺好的。当地盛产奶酪。而永镇寺却是“新堡地区干酪做得最坏的地方”。
Quincampoix。李译“甘冈普瓦”、许译“坎康布瓦”,现名“坎康普瓦”,位于鲁昂东北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