浦仙一带最有名气的读书人无疑是宋濂。但在本地,吴莱的声誉或许更高。他是宋濂的老师,差不多也是本地文脉的一个源头,《新元史》有传,吴莱“文章雄宕有奇气,尤工古今体诗”。
我在浦仙读书十二年,没有听说过这个人。他的文名显然不如宋濂大。但最近几年,县政府给他造了座庙,所谓的指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,位于海拔六七百米高的山上,香火旺盛。
吴莱庙内,有一座小佛塔可以烧香,蜡烛能点,人像前放着蒲团可拜,四周围放播放佛经音乐,墙上还画着八仙,一组很没道理的神仙,又很没道理地出现在此。当头一块宋濂题字的牌匾,上书两个字,“大儒”。
我没有考证吴莱是否葬在这里,但此地高度具备祭祀功能。人民群众口耳相传,也有周边产业推波助澜,吴莱庙很快成为莘莘学子求神拜佛的首选,主打一个祭拜吴莱逢考必过。然而我仔细一看,旁边吴莱的生平介绍就写着,此公举进士不第。
照逻辑看,吴莱能当宋濂的老师;宋濂能当朱标的老师(朱标算准皇帝,宋濂就是准帝师,还是方孝孺的老师,忠不可测);吴莱的父亲又是脱脱的老师,可谓一门名师。所以我比较建议教师都来祭拜,对口。
读书人求神拜佛,在浦仙一带算是古已有之。浦仙最古老的建筑,叫龙德寺塔。可能有千年历史,如今寺已毁,只剩一座塔,残留大部,始建于何时,宋濂《重建龙德大雄殿碑》里说,谁也不知道,但北宋一位兵部侍郎捐钱五十万,修了七层,才有如今模样。
宋濂还记录说,龙德寺所在的地方叫龙峰山,我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。现在龙德寺塔已成为塔山公园的一个景点。塔山公园是本地最著名的儿童公园,许多年没去,是不是还有儿童,实在不清楚。但据说很早以前,塔前面还有一口方形池塘,太阳东升时,塔的倒影刚好印入,就像一支毛笔在蘸墨,所以向来是热门的儒生朝拜场所。
千年以后,读书人还是普遍热爱供奉帝师,也供奉财神。我去雍和宫,听人念念有词就能发现,民间信仰普遍有实用倾向,无非求财求上进、求子求姻缘。我认为求这件事尤其不可马虎。在满世界的不确定面前,上香比上学、上班给人更大的心理安慰。
早先返乡,还去了两个寺庙。其中一个叫茂山寺,乡野小庙,进门一个穿堂,立弥勒佛财神,两边四大金刚,功德箱上二维码;另一个叫佑岩禅寺,据说耗资两亿的大庙,也是进门一个弥勒,两边四大金刚,功德箱上二维码,弥勒身后有韦驮,就和荸荠庵一模一样。
以前人祭祀鬼神,埋的是真金白银。后来改烧纸钱,就很小家子气。现在上二维码了,虽然省事,但毕竟转的是真钱,更认真,也更有魄力了。我觉得比上香好,只是得把收款方好好装点一下,不能露出俗名。
选择收款方是一门学问。公司名太商业,神佛名不恭敬。我觉得放个“弥勒阿逸多”最好。弥勒佛的全称,意为慈氏无能胜,就是说,慈悲无人能胜过他。以前武装起义的野心分子常用,农民起义,白莲、明教,也都是打弥勒旗号。弥勒佛连杀人的旗号都能宽容,给他注册一个微信,想必没有大碍。
若是留收款人关羽、赵公明,就凶险一些。文武财神绝对吉利,但不是释门,虽然也管招财进宝,但不一定宽容。而且老百姓肯定还是最喜欢弥勒。我妈看见弥勒佛笑,就想合十拜一拜。